香港仁濟醫院
醫院名稱:香港仁濟醫院對外簡稱:香港仁濟醫院等級:三級甲等醫院類型:公立綜合性醫院醫院位置:香港新界荃灣仁濟街7-11號 香港仁濟醫院介紹 香港仁濟醫院(Y
醫院名稱:香港仁濟醫院
對外簡稱:香港仁濟醫院
等級:三級甲等
醫院類型:公立綜合性醫院
醫院位置:香港新界荃灣仁濟街7-11號
香港仁濟醫院(YanChaiHospital)是香港的慈善機構,開設仁濟醫院和學校,提供醫療、教育、社會等服務機構。 香港仁濟醫院是一家提供急性、康復、康復和康復服務的全科醫院,位于香港新界泉灣仁濟街7-11號。1973年由仁濟董事會成立,1991年正式成為醫院管理局管轄的公立醫院。是九龍西醫院網絡成員之一,住院床位約800張,主要為葵青區和泉灣區居民提供全面的緊急、持續護理、日間護理和社區醫療服務。
1959年,泉灣商會主席葉德凡與周卓明、周坤成、徐天、邱子田何傳耀等地區紳士商人聯系,開始籌備區域醫院建設。“仁者存心,保健第一”的第一個字是新醫院的名字。1962年初,權灣商會成立了“仁濟醫院”籌備委員會。同年8月25日,發起人葉德凡不幸去世。權灣商會選擇邱德根擔任商會主席,并繼續領導仁濟醫院的籌備工作。準備工作得到了權灣鄉事委員會的協助。1967年,仁濟醫院董事局正式運作,邱德根擔任主席,正式向政府申請仁濟醫院的建設。
香港政府計劃使用7.15億港元重建仁濟醫院,仁濟醫院董事會承諾分擔9000萬元重建費用,最快于2011年7月開工,估計項目需要4年半左右,重建仁濟醫院除一般基層健康服務外,還將設立專業服務中心,有“一站式”社區健康中心。
C、D、E、F座總建筑面積約22210平方米,使用多年后變得殘舊過時。重建工程分兩個階段實施。第一階段的籌備工作包括現場勘察、建筑測量、大綱草圖設計、詳細設計、招標文件準備和第二階段主要工程評審咨詢服務;第二階段主要工程分為兩個階段。第一階段包括拆除C座和D座,建設新建筑,設置社區衛生中心和附屬設施,第二階段包括拆除E座和F座。現有門診及相關附屬設施遷入新建社區衛生中心后,設置景區和停車設施。立法會財務委員會于2007年5月11日通過了第一階段重建項目的撥款建議,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在2010-2011年施政報告中公布了重建仁濟醫院4棟建筑的計劃,以加強服務。